“那姑娘二十年的夢想能實現,她重把書包背身上。夢中也在背書本,有病堅持讀文章……”滬劇《雞毛飛上天》中的“那姑娘”,就是建襄小學的創辦人吳佩芳。
1958年,在“公辦、民辦并舉”的政策支持下,吳佩芳等三位只有初中文化的家庭婦女,創辦了滬上第一家民辦小學——建襄民辦小學。當時的民辦學校條件簡陋、教學質量差,不少人認為,能把學校辦成,雞毛都飛上天。后來,經過一年的努力,三位“創始人”真讓雞毛飛上了天,建襄小學更被譽為民辦小學的“一面紅旗”。從此,“雞毛飛上天”也成了建襄小學的辦學精神。
如今,建襄小學已轉制為公辦小學,并且是徐匯“四大公辦小學”之一。1999年原永嘉路第二小學并入,成為建襄的分校,低年級學生在此就讀。兩個校區占地面積共7000多平方米,學生的活動空間較為局促,位于永嘉路的分校硬件也稍差,總校則擁有美術室、音樂室、閱覽室、計算機房、自然常識實驗室等專用室及圖書館,設施較為完善。
至2018年3月,建襄共有在編教師80多人,其中中學高級教師6人,小學高級教師51人,約占在編教師數的70%;具有本科及以上學歷者75人,超過在編教師數的90%,師生比約為1:15。據家長透露,2015年建襄有3人被華育中學錄取,人數在徐匯區小學中排名第八,其余年份不詳。
在徐匯“四大公辦小學”中,建襄的作業量是最多的。學生在一二年級時,每天需要約半個小時完成作業,此后便呈遞增趨勢,三年級學生需要1.5至2小時,四年級則需要2至3小時。五年級時,一萬個英語單詞和“數不過來”的作文只是暑假作業的一部分。
建襄在雙語教學和科技教育方面頗有建樹。其是徐匯區公辦小學中唯一聘請了外教的學校,學生英語競賽成績突出。并且建襄與中科院上海分院為鄰,擁有科技特色學校稱號,不少學生在各級科技比賽中取得優異成績。學校的計算機教學在全市也享有盛譽,兩個機房的電腦均擁有較為頂尖的配置,學生多次參加全國、全市的各類計算機競賽活動,屢屢斬獲佳績。
對口位育和市二兩所優質初中,也是建襄廣受關注的重要原因。位育是公辦第一梯隊學校,市二則屬于第二梯隊,如果選擇對口升學,由于小升初為電腦派位,所以升入這兩所學校的概率是一樣的。建襄的對口居委(2017年)為天平街道的建岳、太原、永太(部分)、永嘉新村、建新(部分)及息村(部分),學區房有太原邸、巴洛克宮廷、岳陽大樓、藝術公寓、芝大廈、太原小區等可以選擇,價格為8.7萬至18萬/平。以上價格信息為2018年6月數據。